Github是目前唯一的还有流量红利的写作平台

前言

有人说,微信公众号才是有流量红利的写作平台,很多人靠写公众号实现了财富自由。

我承认,综合来看,公众号是目前为止最好的写作平台,但是它的红利期早就已经过去了。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开始在公众号上写作,这个过程,会比两三年前,艰辛数倍。

不信你现在去问问身边的人,如果想尝试让他们去关注一个公众号,真的很难。

我自己就是个例子。我是16年4月份开始在公众号上进行写作的,当时对于我而言,虽然处于冷启动的过程,但即便我不进行任何宣传,依然能够保持每天新增10个以上的关注用户;而18年的自然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16年。

需要补充的是,凡是2018年3月份之后申请的公众号,都没有留言功能。这难免让那些后来者有些遗憾。

常见的写作平台

网上的写作平台有很多,我来随便列举几个。

公众号

喜欢在网上写文章的人,基本都会开个微信公众号,因为这里的写作环境足够封闭、纯粹、干净。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看到好的文章,我们会不自觉的转发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现在还能点个「好看」。如果哪一天公众号这个产品从微信里剥离出来,估计看的人也不多了。

但我还是那句话,尽管公众号的流量红利已经过去了,但它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佳的写作平台。「自媒体」这三个字不是公众号发明的,但的确是公众号让自媒体火起来的,无数人正以此为职业。

封闭的环境,有利也有弊,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被开放的互联网检索到。这也就意味着,我今天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如果三天之内的阅读量不够多,就算再过三年,阅读量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知乎专栏

知乎原本是一些KOL们发表观点和讨论的社区。自从2016年「知乎专栏」这个功能上线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

当时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知乎专栏产品升级,简书们怎么办?

真实的现象也确实如此,很多在简书上写文章的人,都纷纷跑到知乎上来写文章。甚至原本在 csdn 、博客园上写技术类文章的码农,也开始转移阵地,在知乎上积累自己。因为他们明白,光写文章还不够,还得加点社交和讨论,才能持续曝光自己,让更多人关注自己,提升影响力,进而打造个人IP。饥人谷做web前端培训的方应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知乎上异常活跃。

头条号

作为公众号的竞品,头条号一直就没有红利期。那些在头条号上写文章的人,大多采取的做法是:

 在公众号发完文章后,copy到头条号上再发一遍。

简书

单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简书才是体验最好、功能最完善的写作平台。

那为什么简书一直不温不火呢?一来,是公众号、知乎等平台抢占了用户的阅读时间。二来,简书上并没有太多的大V,首页的鸡汤文还不少,怎么吸引用户呢?吸引过来之后,怎么留存呢?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是业余随便写点日记或者杂文,不追求曝光或者影响力,我强烈建议你在简书上台上写。

GitHub 的介绍:有流量红利的写作平台

终于说到了本文的重点。今天,团长给你介绍另一个很特别的写作平台:GitHub。

GitHub 是为软件项目提供代码托管服务的网站,网址是:

www.github.com

虽然也可以存放私有项目,但目前的绝大部分仓库,都是开源的软件项目。GitHub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程序员(同性)交友网站,也被人戏称为 GayHub:

GitHub 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和自由的代码编写方式和协作方式,让现代世界的软件开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是一场革命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就一脸懵了:“我又不懂技术,我又不写代码,你给我讲这个干什么?”

先别急,团长的文章,确实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所以,请容我一一道来。

GitHub 已经越来越火

截至2018年底, GitHub 的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100万。其中,中国地区的注册用户应该不超过1000万。这个注册数量其实是非常少的。

还有一点,你听好了:2018年增加的新用户比以往6年的总数还要多。

看到没有,使用GitHub的人数,正在呈指数级增长。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年里,GitHub 网站会越来越火。原因如下。

GitHub没有竞品

你可以发现,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软件,在国外都有类似的竞品,只是你无法通过正常的上网方式接触到而已。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 即时通讯软件,国内有腾讯旗下的微信、QQ。国外有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另外还有俄罗斯的 Telegram,月活2亿,独树一帜。

  • 社交媒体网站,国内有新浪微博,国外有 Twitter。

  • 视频网站,国内有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等,国外有 Youtube、NetFlix。

  • 搜索引擎,国内有百度,国外有 Google。

  • 网络百科全书,国内有百度百科,国外有维基百科。

  • 写作平台,国内有简书,国外有 Medium。

  • 知识问答社区,国内有知乎,国外有 Quora、Stack Overflow。

  • 团队协作网站,国内有 Teambition,国外有 Slack。

上面提到的国外产品,如果我们国内的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访问的话,你觉得国内的软件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当然了,这种假设过于天真,就不展开讨论了。

幸运的是,GitHub 网站,全球网民都可以自由访问。要知道,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用户是无法访问 GitHub 的。

而且到目前为止,GitHub 还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其他的什么 GitLab、Coding.net 等代码托管网站,都过于小众,还不能和 GitHub 相提并论。

GitHub 被微软收购

2018年6月4日,微软悍然宣布以 75 亿美金正式收购 GitHub。这是被称作“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网站”的代码托管平台 GitHub 成立的第10年。

在过去,微软曾经是开源软件的坚决反对者,但现在,微软是开源社区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有了微软爸爸的加持,GitHub 将继续为开发者赋能,以后必定逐渐壮大。甚至,因为有了 GitHub 的赋能,未来一定是个人人懂点编程的时代。

最新消息:GitHub可以免费创建私有项目

2019年1月8日,GitHub 有了重大更新:之前需要付费使用的私有代码库,今后可以免费使用了。

这一举措,无疑是不给其他代码托管平台留活路啊。你还等什么?Coding with GitHub,已是大势所趋。

GitHub 账号已经成为技术人的名片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是软件开发人员,并且在 GitHub 上有一两个比较火的开源项目,那么,你去面试的时候,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实力非凡、拥抱开源(当然了,你是否真的实力非凡,那就另说了)。面试官一定会眼前一亮,对你刮目相看。

现在的有些猎头很精明、很全栈,开始到 GitHub 上来挖人了。这不,我前段时间就收到一封这样的邮件:

从上面这张截图就能看出来,GitHub 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所以说,作为码农,既然无法在微博、知乎等地方占有一席之地, 倒不如好好经营你的GitHub,绝对可以极大地提升你的影响力。

看一个大V的影响力,我们会先去看他的微博、知乎、或者公众号有多少关注用户;而看一个技术人的影响力,以后我们会去看他在 GitHub 上的 follow 人数、项目的 star 数、以及作者的活跃度。

有人说:“那万一有人在 GitHub 上刷 star 量,数据造假怎么办呢?怎么判断出这个人是大佬呢?”

这个很好理解,写公众号的大V,也有可能会刷粉,微博上的僵尸粉更是多得夸张,但我们只看大V的粉丝数么?这当然不够,还要看文章下面的留言数、点赞数、文章内容的质量、文章的转发量等。再回到 GitHub,我们也会看作者所在项目下的 issues 、 pull request 等活跃度,以及项目本身的质量、项目的 fork 数、项目被他人使用的广泛程度等。

所以说,GitHub账号已经成为技术人的名片,这是毋庸置疑的。

GitHub 是技术人的娱乐圈

我刚刚说,很多娱乐八卦、实事热点,一般都是在微博、知乎等地方讨论火热。但实际上呢,技术人恰恰是最先关注到这些新闻的,因为在工作日的时候,他们是上网最多的人。换而言之,他们是距离互联网最近的人。

可如果新闻热点是发生在技术圈子里,要去哪里看呢? 答案是:在 GitHub 上看。

给大家举个新闻热点的例子。2018年12月25号,也就是圣诞节的这一天,阿里的开源框架 Ant Design 莫名其妙多出了一个彩蛋,导致很多使用这个框架的网站,按钮上突然增加了积雪效果,并增加“ Ho Ho Ho”的提示信息,效果如下:

网友们反馈说,他们网站上的按钮,是不是被狗啃了?

随后, Ant Design 框架的开发者在知乎上做出了如下声明:

这个新闻出来之后,GitHub 上炸开了锅,截图如下:(以下截图,均出自 GitHub)

话题讨论的链接如下:

https://github.com/ant-design/ant-design/issues/13098

加彩蛋就算了,连 「Christmas 」这个单词都拼写错了: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热点,真是笑了一整天。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反映出,GitHub 上的 issues 功能,本来是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在却被拿来炒热点了,跟论坛跟帖没啥区别。我只能说,GitHub 真的是被国人给玩儿坏了。

有几个GitHub排名的网站,可以看看

第一个网站打开的效果如下:

上面的第一个网站的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我需要做两点提醒:

  • 如果作者的 followers 人数很多,但是没啥拿得出手的项目,那可能是刷的量。所以,这个排行榜,仅供参考,不具有权威性。

  • 该网站共统计了前1000位的排名。这个排名,越往后,统计越不准。

我们该如何使用 GitHub

既然 GitHub 网站已经成为明日之星,那我们该如何用它呢?

GitHub的基本操作

首先,你应该在 github.com 上注册一个 GitHub 账号,温馨提示两点:

  • 最好是起一个让别人容易记住的用户名。怎么样才叫容易记住呢?答案是:别人只要轻松输入“网址 + 用户名”,就能直接进入你的 GitHub 主页。

  • 用户名最好是能代表你在整个网络世界的id。网络id,代表了你的影响力。

然后,在使用 GitHub 之前,你应该学一些基本的 Git 操作。关于 Git 操作这个技能的介绍和使用,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里讲过,建议你看看:

《学会实用版本控制——“论文打死不改版”的最佳解决方案》

当然,你也可以在网上搜寻其他的 Git 操作教程。在此,我推荐两个教程。一个是廖雪峰的 Git 图文教程,网址是:

www.liaoxuefeng.com

还有一个是「极客时间」APP 推出的 Git 视频教程(非常详细):

没有打广告的意思,纯粹是因为,它们都是良心教程。

另外,你也要简单地了解一下 markdown 语法,才知道该怎么编辑 「md」格式的文件。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介绍过 markdown:

《学会使用Markdown,因为它是为写作而生》

使用 GitHub 创建自己的项目

在 GitHub 上创建的项目,不一定都要跟代码相关。其实,你还可以创建很多非代码类、甚至非技术类的项目。比如:

  • 做一个你所在领域的图文教程(比如计算机基础入门、英语语法入门等)。如果这个图文教程是免费的,可以考虑放在 GitHub上。

  • 连载文章。如果你写的是连载文章,完全可以考虑放在GitHub上。当然,如果你写的是杂文,文章之间没有太大联系,则更适合放在简书、知乎、公众号等平台,毕竟更利于转发和互动。

  • 写博客。很多人都喜欢搭建个人网站写博客。考虑到网站的搭建成本、以及访问量并不会太高,你可以考虑在 GitHub上写博客。

  • 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内容,只要是包含文字形式的,都可以放在GitHub上,如果你愿意的话。

综合上面列出的几点,与其说 GitHub 上承载的是项目,倒不如说是你的作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技术类项目逐渐入驻 GitHub,我隐约感觉到,在不久的将来,GitHub 将会成为不容小觑的内容创作平台。请记住我今天的预测。

GitHub 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

什么叫流量池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B站、知乎等网站,很多大V的个性签名都是:“本人的公众号是 xxx”,写完文章后还会来一句:“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也就是说,B站、知乎等网站都是属于流量池,它们的很多流量,最后都导流到公众号去了。

GitHub 也可以成为流量池。如果你的GitHub项目比较有影响力,你可以引导读者去关注你的其他内容。比如说,如果你在其他平台推出了一个付费栏目,你就可以把该栏目的信息挂在 GitHub上,做导流。

互联网的下半场,仍然是流量思维,只不过,流量越来越贵了。

列举几个比较火的GitHub项目

我使用GitHub网站的时间已经有四年多了,见过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我在此列举几条,应该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激励。

项目1:计算机基础入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CyC2018/CS-Notes

项目截图: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请一定关注这个项目,它包含了算法、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很全面。

这个项目非常火,目前已经有 47k 的 star 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就目前的标准(2019年初)来看,如果你的项目超过 2k 的star(也就是至少2000人的收藏量),就已经比较牛逼了。

更牛逼的地方在于,这个项目的作者是即将于2019年6月份毕业的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校招中同时拿到了百度、阿里、腾讯、头条、华为、网易游戏、顺丰科技等七个大厂的offer,属于绝对的实力派。这么年轻有为,还这么有影响力,着实让人惊叹。

项目2:前端入门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qianguyihao/Web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的作者于2018年初,裸辞在家三个月,系统地学习 Web 前端,并整理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在这期间,作者几乎每天都会把学习的Web前端的内容上传到GitHub上。

你没看错,这个项目是我创建的。而且,我会一直更新下去。本项目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前端入门者的同理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

项目3:前端进阶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InterviewMap/CS-Interview-Knowledge-Map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现在也是火得一塌糊涂。该项目的作者,英文水平非常厉害。更厉害的地方在于,他在有女票的情况下,刷剧到12点,王者打到20多星的情况下,还能学得这么好。

该作者最近出了一个付费的前端小册,如果你也学前端,可以关注一下。你看,一旦你有一些影响力,想要变现,也是很容易的。

项目4:五分钟学算法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MisterBooo/LeetCodeAnimation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通过视频的形式来介绍算法,实属难得。

光看截图中的项目介绍,也能看出,该项目的作者,跟我一样有毅力呀。

项目5:GitHub 项目推荐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521xueweihan/HelloGitHub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很有意思,它主要做的事情是:推荐其他的有意思的项目。

互联网上,因为有了这些热爱分享、热爱推荐精品的人,使得更多小白们可以提前开启知识的大门。

项目6:科技类分享周刊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ruanyf/weekly

项目截图:

阿里的阮一峰大神,会把他看到的值得分享的东西整理出来,每周五发布。

我们得承认,阮一峰大神是互联网技术圈子里贡献最大的人。啥也不说了,点一个大大的赞。

项目7:大大的福利

就在我这篇文章快写完的时候, GitHub上有一个叫“女装”的项目突然就火了,突破了2000的 star。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komeiji-satori/Dress

项目截图:

进入这个项目,你会发现,里面的内容全都是美女图片,还有大量的露腿党。

什么情况?这还是我认识的 GitHub 吗?啥也不说了,先 star 为敬。

我们再来看下这个项目的介绍:

看到没有,没有编程技能都可以参加,通过上传福利照片的形式,也可以练习 Git 操作。

我在文中说的没错,GitHub 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五花八门的内容攻陷,最终成为一个内容创作平台,甚至是资源共享平台

最后一段

如果你是文科生,虽然你可能不大会用 GitHub ,但我认为,你通过本文多了解一点,扩大视野,也没有坏处。跟别人聊的时候,还能显出你跨界的本事。

如果你是理工科生,不要犹豫,请马上打开电脑,注册 GitHub 账号,创建一个你认为很有创意、或者很有价值的项目吧。

如果你还在上大学,那更是可喜可贺了。因为你还有大把的时间挥霍,哦,是大把的时间学习。你如果在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好好经营你的GitHub,等毕业之后,它对你今后的职业发展,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有人问,既然 Github 这个写作平台有流量红利,那我积累多久,才能收获属于我的红利呢?我的答案是:至少三年。

我说 Github 有流量红利,并不是因为它可以迅速给你带来价值,而是因为:目前使用 Github 的人数还非常少,而将来,越来越多的人会在上面大有可为;并且,我长期看好 Github。

如果你打算在 Github 上耕耘,我只有一句话送给你:

做一件有价值的事,一直做,然后等待时间的回报。

本文于2019-01-21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千古壹号」。推荐有心人关注,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

参考链接

知乎专栏产品升级,简书们怎么办?:[https://36kr.com/p/5045274.html]

mactalk | 未来不会编程是件麻烦事 —— 解读 GitHub 2018 年度报告 :[https://mp.weixin.qq.com/s/oV5cxaMbYVmuOpdrX-zhDA]

你用微信聊天,外国人用什么软件聊天?[https://zhuanlan.zhihu.com/p/31907395]

Telegram 传奇:一个关于俄罗斯富豪、黑客、极权和阴谋的创业故事:[http://www.tmtpost.com/1443098.html]

mactalk | 纳德拉:微软为什么要花 75 亿美金收购 GitHub?[https://mp.weixin.qq.com/s/zjDoaKLyYuzsexyvJjdw9Q]

Mactalk | GitHub 为编程世界带来了什么改变?[https://mp.weixin.qq.com/s/Ed\_qK-Y8hh1hW\_CCs6o7KA]

GitHub重磅更新!私有代码库从此免费,开发者齐夸微软送福利:[https://mp.weixin.qq.com/s/ClUR8bOMBDe7okXNVmZpXA]

时间的朋友2018 ppt:http://www.luojiji.com/thread-7344-1-1.html

Author: 千古壹号
Link: https://www.qianguyihao.com/post/2019-01-21-github/
Copyright Notice: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