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李笑来的话要听,李笑来的币不要买。

前言

当你看到本文的标题时,至少可以得到两条信息:

  •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很值得一读,而且值得读很多遍。

  • 李笑来的所有作品都值得读吗?他给我们带来的价值足够大吗?这是存在质疑的。

为了将这两条信息一探究竟,我有必要写下这篇文章。

李笑来是谁

2016年02月08日,也就是大年初一的那天早上,虽然外面的鞭炮声不绝于耳,但我还是习惯性地听起「罗辑思维」的60秒语音(我现在听得少了,因为广告太多)。那天他推荐了李笑来这个人,说李笑来注重生活质量,已经连续20年不过春节。我一听,这不是跟我的习惯不谋而合吗?要知道,每年的重大节日我都会优先选择宅在家里搞学习。

然后我就顺藤摸瓜地去了解李笑来这个人,看了他的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书的内容是关于提升心智的,让我获益良多;紧接着又读了他的那本《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我的认知得到了进一步升级。

关于李笑来的经历和影响力,网上很容易就能搜到。在这里,我大致梳理一下:

  • 李笑来,东北人,出生于1972年。

  • 1989 年,他17岁,拿到了东三省的计算机竞赛冠军,前三名保送清华,没想到,他被顶了下来,次年复读。

  • 本科毕业于长春大学会计专业。毕业后,找了份销售的工作,据他自己说,干得还不错。

  • 2001年,28岁的李笑来听从老罗的建议,来到新东方做培训教师,这一做就是7年,成为了新东方最优秀的教师之一。在这期间,他写了两本畅销书,《TOEFL 核心词汇 21 天突破》和《TOEFL 高分作文》。前面那本书是新东方的出版社这么多年来,除了校长俞敏洪的书“们”之外唯一一本真正大卖的书。那本书给他带来的税后收入超过100万元。

  • 2005年底开始写博客。

  • 2007年从新东方离职(35岁)。依靠博客积攒起来的人气和新东方的信用背书,李笑来开始创业。

  • 2008年8月,李笑来创立艾德睿智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2009年8月,《把时间当作朋友》印刷版上架销售。

  • 2013年,李笑来创立比特基金,专注于互联网、比特币相关领域的天使投资。

  • 2015年,李笑来建立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2015年8月中旬,开通微信公共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 2016年02月08日,「罗辑思维」公众号推荐了他的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一时洛阳纸贵。

  • 2016年02月12日,李笑来免费公开他撰写的电子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 2016年7月,李笑来在得到 App 里开设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不到5个月,超过10万人订阅,也助推了得到 App 的冷启动。

  • 2016年9月前后,李笑来创办新生大学,组织了全栈工程师的课程培训,学费6万,耗时两个月。这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知乎上有成百上千的质疑声。

  • 江湖传闻李笑来一直都是中国比特币首富,直到现在,也没有人见过李笑来到底持有多少比特币。

  • 2018年7月4日,一段李笑来私下谈话的录音在网上疯传。在这段长达50多分钟的谈话中,李笑来爆粗口并大揭币圈黑幕。这次事件直接导致了币圈的众多投资人的不满。

  • 后来的事情,你们都知道了。

  • 再后来,2018年9月,李笑来撰写书籍《韭菜的自我修养》,书名颇有讽刺意味。

  • 2019年03月15日,李笑来在 GitHub 上发布电子书《自学是门手艺》,内容和 Python 编程语言的自学有关。截至目前(2019年7月),该项目已经突破 10k 的 star。

从他这么多的经历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李笑来起的书名,真是太绝了!

虽然说,曾经的币圈鼻祖人设崩盘,但这丝毫不影响《把时间当作朋友》带给我们的价值。要知道,这本书的第一版是2009年问世的。那时的李笑来,正引领着无数读者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是2016年初才得知李笑来,那时我还在上学。可以说,他的这本书对我起到了很大的正面影响。

所以,下面这一段,我们就来谈一谈这本书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收获。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概念和认知

在读完《把时间当作朋友》之后,我建议你继续阅读李笑来的另外一本书《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我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姊妹篇,可以帮你巩固和加深书中的理念。

准确来说,这一段,要谈的是这两本书带给我们的收获。这一段乃至本文的作用是:

  • 如果你已经看过这两本书:通过本文可以加深你的印象。

  • 如果你还没有读过:刚好推荐优质书籍给你,激发你的阅读兴趣。

  • 如果你近期没时间读:那就看我这篇文章好了。

看完这两本书,你一定会惊叹:李笑来特别擅长制造概念和总结规律,而且总结得恰到好处

这些概念,并不一定是李笑来原创发明的。然而,但凡经过李笑来之笔,总能让读者理解得很通透。

这些认知,并不是李笑来首先提出来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李笑来的传播力度是最广的。

我们经常看到网上的很多文章在普及“终身学习”、“复利效应”、“睡后收入”之类的词汇,而且讲得还不咋地。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只不过是从李笑来的作品里“偷学”罢了。李笑来很早就深刻地讲过这些东西。

接下来,我们就来见证一下,李笑来的这两本书中所普及的一些典型概念和认知。当然,我也会加上一些我自己的理解。

复利效应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威力甚至超过了原子弹。

说的通俗一点,复利就是利滚利

在利率的计算上面一般分两种:一种叫单利,一种叫复利。

所谓的单利很简单,就是本金固定,到最后一次性结算利息。而复利就是利滚利,把上一期的利息也作为下一期的本金来计算。你听上去很平常,但是复利的威力远远地超出你的想象。

假设2005年的时候,有两个年轻人,同样用10万块钱做投资,一个存了银行的定期,每年是4%的回报率,用的是单利(我们知道,银行的定期存款,在存款周期内是单利);另外一个买了银行理财,每年5%的收益率,然后使用的是复利。

你会发现随着时间拉长,复利的收益将远远超过单利的收益。到第20年的时候,复利的收益已经比单利多了四成,到第50年的时候复利收益已经是单利收益的四倍,如果能够到100年,复利收益差不多是单利收益的25倍了。也就是下面这两张图。

图1:

图2:

备注:上方两张截图来自《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现在你总算明白,为什么富人越来富了吧?

划重点

复利的力量与神奇之处在于,尽管本利的增长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相当缓慢,可一旦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也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就能产生令人惊诧的结果,最终呈指数级增长

复利效应同样也体现在个人成长中。

试想一下,如果你真的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进步也是巨大的,大概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描述:

时间不可管理,一切全靠积累

这本书的主旨非常简单: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必须开启心智,看清楚,想明白: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与时间、管理或时间管理都没有多大的关系。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只有一个:一切都靠积累。深信积累的力量,时间就是你的朋友,否则,它就是你的敌人。

从上一小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让复利效应达到惊人的效果,就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积累”与“复利”有着密切的联系。

任何积累都需要时间,而且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才不肯积累,不愿积累,甚至不屑积累。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会浮躁,是因为他们一无积累(或者积累太少),二无方法和经验(所以求而不得)。

再比如,很多与我年龄相仿的程序员,他们写代码的水平确实高出我很多,仔细一问才知道,他们从初中就开始编程了。

但是不要着急,你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要深信积累的力量。

此时此刻,你应该用一句话告诫自己: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学,就对了。

财富自由、睡后收入

“睡后收入”是李笑来杜撰的一个词,指即便在睡觉的时候依然在产生的收入。你也可以理解成是“被动收入”。

财富自由的秘诀是:可以把一份时间卖出很多份。这样的话,自然会有越来越多的睡后收入。

出租车是“时间换收入”的典型行业,投入的时间越多,收入越高,在家休息就没收入。很多行业都属于“时间换收入”,所有此类行业都赚不到大钱。

那些赚到大钱的人,没有一个是靠时间换取收入的。

那么问题来了,“把一份时间卖出很多份”的方式有哪些呢?

在网上写作表达就是其中一种很好的方式。还有一些在业界比较有点影响力的大V,提供知识付费服务也是不错的渠道。

对于普通人而言,把握一个好的方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经营好,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入。

「财富自由」的定义是: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和时间自由是类似的。「时间自由」的定义是:

所谓的时间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干什么。

好了,概念谁都会讲。但在实现之前,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原始积累。人若无名,专心练剑。

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上班的时候,你可以利用一些软件工具做统计,看看自己的电脑一天下来时间都分配在什么地方。

上班八小时,如果你有超过四五个小时是在集中注意力工作,那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程序员为什么加班多?因为白天都在不停地被别人打断,跟别人扯皮,只有晚上才能安静地写代码。

钱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再生;时间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本质上不属于你,你只能试着与它做朋友,让它为你所用。你的注意力才是你所拥有的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其实是公平的,因为你的注意力确实是你自己可以做主的,除非你自己放弃。那结局是好是坏,其实是你自己选的。

放下你的无效社交

《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关于“人脉”的这篇,讲解得很透彻。有人专门把这部分公开出来,并起了个断章取义的标题,名叫“放下你的无效社交”,在网上广为流传。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脉”,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重要。

人脉的本质,是价值交换。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交质量,最好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倾注在“把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这件事情上——哪怕只在某一个方面。

所以说,我们可以远离大部分无用的群聊,它们既不是有效社交,也浪费了我们的注意力。

在群聊中,大多数参与者并不具备完整的讨论实力 —— 至少相对于这群人中少数几个“高手”来看。对于任何一个话题,总是有高手存在,哪怕是“相对的高手”。

虽然实力不同,却又拥有一样的发言权利,这是讨论的灾难。又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认为自己的实力差,即便是在真差的情况下,于是他们真诚地相信自己的发言权神圣不可侵犯。

群聊里的另一个干扰因素是「表现欲」,而这又恰恰是追求进步的人最应该躲避的陷阱。

《把时间当作朋友》中的部分书摘/金句

注意书的名字,是「当作」,不是「当做」。虽然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书名是唯一的。

这本书中有很多金句,我在这里整理一部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如果你要理解这本书的主旨,当然是更建议你去通读全书。

  • 成功从来都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对年轻人来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而且,这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事情,才是人人都值得追求的事情。而成长其实只有一条路——积累。

  • 书店里各种各样的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多半于事无补,因为时间不听从任何人的管理。管理的焦点应该是自己。

  • 心智就是一个人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知识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方法、思考模式)。

  •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个道理明明非常正确,却因为讲述道理的人由于某件事情被戳穿,露出伪君子的嘴脸,而使很多人不再相信那个原本应该被笃信的道理。

  • 人们可能会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有的人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当再次遇到学习机会时,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而有的人则在心里想:“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所以决定学习 ”。

  •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一或者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逃脱现实的束缚。

  •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 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那么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遭遇各种所谓的“意外”。其实它们根本不是意外,只不过是因为你对任务不熟悉,它们才成了“意外”。

  • 在大多数情况下,有4个字颇具道理并且值得相信——勤能补拙。不过,真正相信这4个字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否则,这4个字发挥不了任何实际作用。

  • 所有真正踏实做事的人都知道,任何任务的绝大部分都是枯燥而又无趣的,所谓有创意的部分,可能连1%都不到。对此,我有切身体会

  • 在麦当劳之类的快餐店中排队也会涉及串行和并行的问题。有很多人是轮到自己的时候才抬头看柜台上面的菜单,再花很长时间作出选择,而实际上,完全可以把“排队”和“选菜”并行,这样的话,轮到自己的时候只需几句话就可以端着菜去吃了。

  • 我曾替那些拒绝学习的人着急,可是后来却发现这是个“死结”。为什么呢?第一,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第二,由于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是什么,也就不可能知道那收获有多好、多大;第三,既然对学习的好处无从了解,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 任何一个人如果曾经有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会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换一种说法:因为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他也就不再存在于原本的世界里;因为所习得的技能,他拥有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 获取更多知识几乎是我们开拓自身心智的唯一手段。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

  • 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经验积累不再仅仅依赖基因遗传,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存储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现在我们已处于人类历史上进步速度最为惊人的时代,

  • 美国前第一夫人罗莎琳·卡特就观察到了这样一个现象:“优秀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想去的地方;而卓越的领导,能够把人们带到他们应该去但是没想过要去的地方。

  • 本科教育之“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理论上讲,一个人本科毕业之后,应该有能力自学他所需要的任何知识。

  • 我所提到的“写作能力”,不是写小说的能力,不是写诗歌的能力,不是写剧本的能力,也不是写散文的能力,只是写作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种——写出简洁、有效、准确、朴素、具体的说明性和说理性文章的能力。

  • 我国的教育把语文和文学过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有时忘了文字本身最重要的意义,而文学,只是文字应用众多领域中的一个而已。除了“文学”,文字还有更多其他的责任,如传递信息、积累经验、共享知识等,而且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后者可能更为重要。

  • 人与人之间不沟通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人们普遍缺乏基本的沟通技巧。

  • 在双盲测试出现之前,可以说,医学和医疗领域基本还处在“黑暗时代”。毫不夸张地说,双盲测试的出现标志着现代医学文明的开始。

  • 人们可能基于一模一样的原因作出截然相反的决定。

  •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自利性偏差。

  • 说者的语篇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事实和看法。如果是事实,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内容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么我们就要花时间想想“他的这个看法/意见的根源在哪”。

  • 有时,我们知道自己说的是对的,可还是没有人听得进去。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会多少有些失落,甚至愤怒,可事实上,这往往只说明一个问题——还没有赢得足够的重视。

  • 读书,其实不见得一定要有目的,随意闲翻同样有益——有用的知识经常是偶然获得的。时间久了,我们就会发现,读书偶得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非常重要,只不过很多人因为片面而又肤浅地理解“人生应该有目标”而失去了这些机会。

  • 有些人其实并不是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实上,出现这种感觉应该仅仅是因为还没有开始做那件事情,也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说来说去,是顺序出了问题: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如果“成功”是与他人比较的话,那么“成长”则是与自己比较——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之间的比较。后一种比较显然比前一种对个体来说意义更大,也能够带来更加踏实的幸福感。

  • 大约2500年前,塞内卡就把运气这件事说得非常清楚:“所谓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当一个人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他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

  • 尽管法兰克·奈特曾提出一个相当正确的观点:“努力”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出身和运气——是最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很多现实的例子:有相当数量的人确实通过“努力”改变了他们自己的“运气”,进而改变了他们后代的“出身”。

  • 往往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从整体上看,人脉当然很重要。不过,针对某个个体来说,比人脉更重要的是他所拥有的资源。

  • 表情和神态是一个人内心的折射,几十年的积累足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不俗”,于是,表情跟着“从容”、神态跟着“睿智”。

  • 在一个所有人都匆匆忙忙的世界里,想放慢节奏实在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去做,做很久很久。

《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部分书摘/金句

这本书中的金句更多,一起来品读一下。

  • 21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学习,28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销售,35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传递知识,42 岁之前我学会了如何创业如何投资,2015 年我 43 岁,正走在一条之前自己从未想象过要走的路上。回头看这些年我做了很多事情,销售,批发商,教师,作者,创业者,投资人,社群组织者……他们说这是“跨界”,我说这是“重生”。
  • 想要看到复利的效果,就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越往后效果越显著。

  • 别看我现在说起来头头是道,每次在关键的时候,自己都是靠不断挣扎才能走到本质,才能走到朴素的境界;而在这过程中,也常常被带歪,或者自己给自己下绊,经常要在鼻青脸肿之后反思,而后反复恍然大悟同一个简单的道理。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朴素其实是需要实力去磨炼的。

  • 灵感更多的时候是创作过程中获得的,而不是创作的起点。而人们总以为要有灵感才能写作,大错啊。

  •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 很多人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其实,真正有意义值得研究的概念是:理解速度。

  • 我坚持认为 “阅读速度”是个没用的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 “终生学习”是我在几辈子之前习得并使用的概念;到了今天,我已经弃用这个概念了,取而代之的是“终生成长”。

  • 立场不同:你所处在的那个位置,常常会决定你的视角 —— 虽然走到那个位置是你的主动选择,但站在那里之后,那个视角却可能会反过来限制你能看到的、能想到的东西 —— 甚至,即便你努力保持清醒也有时候完全不起作用。

  • 有些争论,其实并不是道理上的冲突,只不过是视角不同、层面不同而已。

  • 重要的人物说话,著名的人物说话,都是自然而然“有份量”的,普通人说的话,就是次要的,没有份量的。这是无法纠正的习惯。想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既然人尚微,就莫不如先不说话,专心做事,专心积累,成为能说那话的人,貌似这才是更重要的事情,这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等我开始放弃争论,最多跟别人偶尔讨论一下,这种习惯慢慢养成之后,才有了深入反思的机会:争论的冲动常常来于自己的弱小。

  • 只有自己放弃了争论的习惯之后才反应过来,原来那并不是人微言轻,而是人微易怒。弱小的个体更容易闹情绪,若是有情绪掺杂,那么言论就越发地不靠谱,不靠谱的言论又掺杂着更多的情绪。

  • 维系交往,是耗费时间精力的,两个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至少有一个是主动的,而我就是那个主动的人,因为我觉得这些“成本”是必然存在,也是必须承担的。

  • 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并且我也钦佩的人。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 所谓的情商,指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创造共赢局面。

  • 与其花时间精力推销,还真不如把那时间花在自己身上,默默地成为榜样好了。

  • 主次不分,是绝大多数人的永存问题。我们不能这样。如果有问题非要解决不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里面的主次,把最重要的先做好,这个做到了之后,再去关注细节,而这样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力关注更细的细节,否则,本末倒置,一无所是。

  • 法定假日是限制企业的,不是限制我个人的。

  • 为什么要坚持锻炼呢?答案是: 本金最重要。

  • “学习真的很简单,学习 就是掌握一系列新的概念 。为什么持续学习一定会产生好运和惊喜呢?理由也很简单,只有概念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之间才有机会产生“意外的连接” —— 即,所谓的融会贯通。

  • 选择很重要。甚至可以不夸张地讲,人生就是选择。对于选择这件事,我的好朋友铁岭有个精彩的陈述:所谓的(创业)成功,无非是解答题高手作对了选择题。

  • 真正的大势,很少频繁出现,尤其对个体来说,能够感知的大势更少。 平日里人们评价“某一个人格局不一样”的时候,本质上来看,是指那个人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 所谓冗余设计,就是为了能够让一个机器(或者系统)在非正常情况下也能运转,要把一些关键的组件安放一个以上。万一其中一个坏了,机器依然能够正常运转,甚至可以在机器的运转过程中修复或者替换那个坏掉的组件。大型货车有很多轮子,并且还常常是每一组由两个轮子并列构成,就是这种设计思想的应用。所有轮子同时坏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某个单个的轮子坏掉,完全不影响大型货车的正常功用。这样的设计使得系统更为可靠。

  • 你必须适应一段时间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实:一切更为健壮的系统都要耗费更多的成本。

  • 有个小技巧特别管用: 标题党的文章直接不看了。即便错过什么了,也没什么可惜。 这个小技巧真的不知道帮我节约了多少时间,提高了多少生活质量。

  • 我从来都懒得接受“碎片化xx”之类的概念,比如,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思考,碎片化时间什么的,谁爱碎谁自己碎去,我才不想要一个碎片化的生活呢。

  •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

  • 好书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 有些书籍就是难懂,因为它的内容结构并不完全线性,也就是说,第二章的内容需要第五章的知识才能理解彻底。所以,最终,只有我们这种不怕暂时读不懂,能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再反复来过的人才能消化这种书籍。

  •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 寻找那些持续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网络时代有个好处,这种人虽然身边并不多见,但网络上却很常见。为什么呢?网络消灭了地域的限制,甚至消灭了语言的限制。

  •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 尽管很多人对 Alexa 的排名不屑,但在这些年里它一直是帮我筛选网站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无论是用 Safari,还是 Google Chrome 或者 Firefox,我都会安装 Alexa 插件,以便随时了解一个网站的排名。

  • 我尽量只买电子书,然后转换成 epub 格式存在硬盘里。读书的时候专心读,有用的地方刻意记住几个关键字,将来用得到的时候,全文检索一下,就可以轻松找到出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写上一两句批注的需求越来越少,若是真有启发,干脆写篇完整的文章算了。也就是说, 把大量用来“牢记”的时间,直接输入到“践行”之中,好像更为牢靠,更为划算。

  • 我们接纳任何新生事物,都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它相对更好而已。

  • 2011 年年初,在我听说比特币之后,就开始认真研究。(团长备注:研究得可真够早的,割了不少韭菜。)

  • 花几十块钱买回来的一本书,哪怕是有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有时哪怕是一句话而已)给我带来惊喜,已经很划算了。

  • 我一向认为研究别人的成功很难,因为太多因素其实是隐蔽的;研究别人的失败相对容易,因为有更多更公开的因素可用来研究。更为关键的是,研究他人的失败,比研究他人的成功更有指导意义。看到别人失败了,看到别人遇到麻烦了,就要琢磨自己如何才能避免那样的失败、那样的麻烦。

  •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财的困难与矛盾来自这样一个窘境:很难很早开始,等开始的时候已经太晚。

  • 所谓理财,这个定义比较合理、准确:如何有效管理现金流。 这其实与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财无非就是“开源节流”。相对来看,“节流”固然重要,“开源”才是正途。对年轻人来说,努力提高自己未来的营收能力才是当务之急。微博、微信朋友圈固然得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花更多时间去系统地研读正式书籍,多花时间去打磨自己的劳动技能。不要只顾着升级手机系统,也要常常升级自己的大脑,选择更好、更强的思维模式,进而有能力作出不同的选择。

  • 大多数群聊的参与者并不具备完整的讨论实力 。

  • 在互联网上,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写文章。一个人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然后无数人可以读到,认同就认同,若是有人不认同,那他就应该把自己的想法与思考用文字表述清楚,或反驳、或补充,总而言之,足够清楚 —— 且对自己和他人都有积累效应,又不浪费任何人的时间。

李笑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

李笑来的价值到底有多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对李笑来到目前为止的所有作品做一个评价,并进行打分(满分是五颗星)。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评价和星级仅代表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

五颗星。这两本书写得早,但也是我认为的写得最好的两本书。

所以我写下这篇文章,专门推荐这两本书。

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如果你没看过上面两本书,这个专栏打四颗星;如果你已经看过上面两本书,这个专栏打三颗星。

对于这个专栏,我有两点不满。

首先,这个专栏的价格是199元,虽然里面有300多篇文章,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只有50多篇。为何这么说呢?来看一张截图:

上方截图中,一共有六篇文章,但真正有价值的文章,只有红框部分的那一篇。剩下的五篇里,要么是回答读者的提问,要么是重复的内容。这剩下的五篇里,不能说完全没有价值,但至少价值没有那么大。

这个专栏的结构,就是李笑来所说的“每周一个专题,每周讲一个概念”。但在我看来,一年有52周,每周就只有一篇文章值得看看。

当然,你可能会反驳说“专栏的价值,怎么能用数量和篇幅来衡量?”但我花同样的199元看吴军的专栏,看万维钢的专栏,就是实实在在地看300多篇文章,而且能保证每篇讲得还不一样。

我不是觉得李笑来的专栏不值,我是觉得价格虚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这个专栏的打分,我在上面已经说了。如果你确实想看他的专栏又舍不得花太多钱,我更推荐你看他的书《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就是根据专栏的内容精选出来的,况且书的价格不算太贵。

其次,这个专栏里的很多内容,与《把时间当作朋友》、《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很多内容是重复的。李笑来自己也一直在强调:“我在 XX 书中就说过什么什么。”

不信的话,我们在李笑来的得到专栏里搜关键字,就能看出端倪:

《人人都能用英语》

这本书我还没看,是属于李笑来早期的作品。浏览了下目录,应该能值四颗星。

李笑来的公众号:学习学习再学习

李笑来在公众号里的文章,我这样打分:2016年7月之前的文章,打四颗星;2016年7月之后的文章,打三颗星。

为什么是以2016年7月左右为界限呢?因为那个时间点开始直到后来的持续一年间,李笑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得到专栏。

如今他不开得到专栏了,是不是该回到四颗星了?非也。

我认为,自从他在币圈的人设发生变化之后,他的心境也随之变化了,写出来的文字,已经不如以前那般朴素。

我并不是说他现在的公众号文章,质量不高;我只是说,好文章的比例,变少了。

顺便补充一下,李笑来对「学习学习再学习」这个词的定义是:

“我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这件事儿然后再去接着学习,这样才真的有意思。真的不是“学啊学啊学”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韭菜的自我修养》

很多同学喜欢在朋友圈晒这本书的封面,并配上一个笑哭的表情。

这本书我看过了,打三颗星。

我倒认为,书中的主旨,已经在书名里了。

《自学是门手艺》

对于想自学 Python 编程语言的同学来说,可以打四颗星。

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在 GitHub 上看到,地址是:

https://github.com/selfteaching/the-craft-of-selfteaching

如果你不是写代码的,我猜你可能看不下去。我也就不过多介绍了。

最后一段

有不少人可能经常会这么说:

看过很多道理,可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我都懂得,可就是做不到。

方法我都知道,可就是腾不出时间。

说这些话的人,不知不觉,又开始玩手机了。没准儿刷抖音的时候,还在想:

那些网红是怎么火起来的?我传个精美的视频上去,怎么就无人问津呢?

再过几年,他们就该这么想了:

那个谁谁谁,当年也不咋地,现在怎么就混得比我好?

此时,我只能借用李笑来的一句话激励你: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李笑来还会写书吗?肯定会,而且还能让我们看到惊喜,因为他是属于最会写、而且写得很精准的那一类人。

但我敢断定,他最早期的那本书,也许是他成就最高的一本书。正如李笑来自己所说:

“ 《把时间当作朋友》写完之后,我很久没有再写书的欲望。因为我总觉得真正重要的道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而已。”

本文于2019-07-17原创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千古壹号」。欢迎有心人关注,学习更多知识和技能

参考链接

【人物】那些年李笑来教给了我们什么(推荐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nZBuYK2iwPqVecOi1eh3RA

阮一峰 | 关于出租车司机:<https://mp.weixin.qq.com/s/biVQ-KdMLgy6eM87fgd6EA

财富自由与时间自由:https://tommy.net.cn/2018/04/25/time-freedom-1/

https://www.jianshu.com/p/ad3a705dabf5

https://www.huobiinfo.com/news/baseDetail\_33872/

https://www.jianshu.com/p/00e6cec1e184

Author: 千古壹号
Link: https://www.qianguyihao.com/post/2019-07-17-lixiaolai/
Copyright Notice: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